易景鸿,女,1985年3月出生,湖北宜昌人,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7月毕业于鄂州大学高护专业,主管护士。从医13载,其中有8年从事新生儿护理工作。现为宜昌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士。
她信奉的人生信条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选择护理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把苦累留给自己,将安康送给新生宝宝,用自己的责任心、细心、耐心、爱心,换回宝宝和家属的舒心、放心、安心。付出总会获得回报。易景鸿先后被西陵区卫生局授予“2009-2010年度西陵区优秀护理工作者”;2014年、2015年、2016年度在宜昌市妇幼保健院的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为优秀;被宜昌市护理学会授予“2016-2017年度优秀护理工作者”;市直卫生计生委直属机关党委授予“2018年优秀共产党员”;人福医药集团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市护理学会授予“2017-2018年度优秀护理工作者”。
引言——
当宝宝们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渴望着爱的拥抱。亲人爱的抚摸,会一点一滴注入他(她)的心怀,成为宝宝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知。易景鸿所在的新生儿科,面对的大部分患儿为危重症新生儿,不能言语,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没有家长陪伴左右,更多的需要医护人员细心照料和专业看护。
新生儿科的护理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是重复而枯燥的,没有轰轰烈烈的辉煌,易景鸿不改初衷,八年如一日,在3000个日夜的坚守中,给宝宝们撒满了简单平凡的爱,在劳累中把握生命最初的律动和喜悦。
“护士妈妈”爱洒早产儿,30篇日记见证成长
2018年3月11日凌晨3点,一名怀孕33周的产妇由于出现妊娠期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症状,在宜昌市妇幼保健院紧急剖宫产下男婴小雨点(化名),男婴随后被紧急送往了新生儿科救治。
小雨点被送到易景鸿手中时,他的体重只有1.25公斤,胳膊仅成人大拇指粗,肺部发育不好,自主呼吸有问题,严重威胁生命。进行初步清理后,马上对他进行置辐射台、置心电监护、清理呼吸道、吸痰、洗胃、打针、抽血等等一切操作,易景鸿小心翼翼地进行,动作非常轻柔,生怕手稍微重一点给孩子带来痛苦和伤害。因为血管细得肉眼都难以分辨,PICC置管的难度非常大,易景鸿凭着娴熟的专业技能“一针见血”,为宝宝减轻了痛楚。在给宝宝上呼吸机的时候,不适感让宝宝轻微的摆动头抗拒,易景鸿轻柔地说:“宝贝你坚持一下, 戴上这个机器你就能更好地呼吸了”,神奇的是,小雨点仿佛听懂了一样,乖乖地配合,他渐渐安静地入睡了。
“宝宝虽然没有睁开眼睛,但他是有感知的,每一时刻他都在成长。可是,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办法分享他的成长”,易景鸿心里一动,萌生了记录宝宝成长的想法。想到立马行动,她买了笔记本,开始记录小雨点每天的动态,“你闯过了呼吸关,今天可以开始喝奶了哦,真棒!”“今天你和妈妈见面了,她好激动,笑的好开心呢!”易景鸿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记录宝宝每天的身体状况和变化,文字不多,每一篇都饱含深情。
在易景鸿和科室同事的精心治疗和照顾下,小雨点渐渐强壮,体重也长到2.17公斤。很快到了小雨点出院的日子,易景鸿想着,照顾小雨点是全科室医护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她网购了一些卡片送给同事,请在场每位医护人员为小雨点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4月17日,小雨点出院。这本近万字的特殊“日记”被易景鸿用一个精致的盒子装好,作为出院礼物送给了小雨点的妈妈艾女士。一页页翻开这珍贵的礼物,艾女士热泪盈眶,她说:“小雨点长大后,我会把这本日记给他看,让他知道,有这么多人在偷偷爱着他。”
小雨点出院后,易景鸿与小宝宝的妈妈也成为了微信好友,常在微信上交流育儿护理知识,及时给予指导,从病患到熟人再成为了朋友。目前,当初1.25公斤的小雨点经过医院的治疗护理、出院后的跟踪指导、家庭的正确养育,体重已经达到6.5公斤!各项指标均已正常!
童年播种梦想种子,从医誓言指引方向
这本日记和它背后的故事,受到社会和众多媒体的关注,《健康报》、《湖北日报》、《三峡日报》、宜昌电视台、《三峡晚报》、《三峡商报》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暖心日记”温暖了整座宜昌城。易景鸿也成了新晋“网红”。成为新闻主人公似乎是偶然,但了解易景鸿的人知道,这事发生在她身上并不奇怪。
1985年3月,易景鸿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小时候看电视时,“白衣天使”的形象让她砰然心动,干净、美丽、神圣!这不正是自己向往的最美好的样子吗?巧合的是,易景鸿的舅舅、舅妈也是医生和护士,从小耳闻目睹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和认真负责的精神,耳濡目染,易景鸿对医护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辛勤劳累的背后,带给病痛中的人们,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高考后,易景鸿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选择了高护专业。4年大学时光,易景鸿在如饥似渴地吸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2004年,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19岁的易景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把党旗下的誓言与做好护理工作、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志向记在了心底。
2005年7月,易景鸿大学毕业,回到宜昌,进入一家民营医院。2010年,她获得西陵区卫生局授予的“西陵区优秀护士”光荣称号。
2011年7月,经过层层考试,易景鸿从众多应聘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宜昌市妇幼保健院的正式一员。“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在进行岗前培训时,宜昌市妇幼保健院郑宗军院长的话掷地有声,易景鸿深受触动。在此前5年的工作历程里,她已经深刻体会到护士工作的琐碎平凡,自己做的是普通的护理工作,把普通的工作干好了,一样可以“不普通”。从此,她以此为信条,指引着工作的方向,也成为她前进的动力。工作中有小成绩时成为清醒剂,遇到困难时成为兴奋剂。
业精于勤孜孜以求,严格要求提升自我
2011年9月,易景鸿被调往医院新生儿科工作。这个科室是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宜昌市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心、宜昌市首批单独成立的新生儿专科之一。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内设NICU病区、无陪新生儿病区及母婴同室病区,共计30张床位。现有医生5名,护士14名。
初到科室,看到一个个崭新又孱弱的小生命,连婚都没结的易景鸿有些发懵,不知该怎么下手。科室护士长、年长她几岁的“80后”姐姐高柯热情地手把手教她,易景鸿很快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和护理规程,给患儿打针输液、喂奶、喂药,帮孩子沐浴、翻身、按摩。但输液困难是新生儿科的特点,危重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而且是多条静脉同时开放,一般的静脉穿刺留置根本无法顺利完成治疗。2015年12月,易景鸿作为医院选送的代表,参加了湖北省首届专科护士培训,和其他49名来自全省各大医院的同学一起,在武汉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使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提升。回院后,在科内顺利开展和推广了PICC置管技术,为更多患儿减轻了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也大大提高了医疗救治水平。
面对的病人从成年人到新生儿,虽然护理的方式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责任心和耐心、细心、爱心。每天从同事手里接班后,她会详细了解记录每位宝宝的状况,给宝宝洗澡,做治疗。每隔3个小时换尿布、喂牛奶。
新生儿科所有护士三班倒,夜班从凌晨0点上到早上8点,由于病人的特殊性,要求护士值班时是不能合眼的,要随时关注每位患儿的情况,有没有嗝奶和突发状况,随时监控宝宝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一夜得给每位宝宝换几次尿布、喂几次奶。3000多个日夜,是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重复。
在新生儿科主任王晓东眼里,易景鸿是一位“专业素养高、自身要求严格又聪敏好学”的同志,她苦钻业务,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扎实,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现代医学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广泛吸取医学营养,丰富更新自己的护理知识。除了参加学习培训,易景鸿还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如《婴儿的心理世界》、《自我疗愈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亲密关系》等等。即使工作再繁忙,她也要求自己必须每个月读完一本,用科学指导临床实践。易景鸿还会把自己看到的有帮助的专业方面的微信发到同事群里分享。
外表柔弱内心强大,胸怀大爱润物无声
易景鸿认为,医患之间,并不是等价交换的关系,而应该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对于新生儿科的病儿和家属,医护人员不仅要负责治病,还得疏导心理。新生儿科的宝宝非常小,病情可能转瞬发生变化,呛奶也有可能发生,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特别细心、专业素养高,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另外,医护人员还要充满爱心。这爱心,不光是对宝宝,还有对宝宝家人心理上的支持。
易景鸿成长在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创新的道路上,科室一直没有停止求索的步伐。科室创新了“袋鼠式”护理,确定每周一、三、五为家属探视时间,为条件合适的宝宝安排母乳喂养。为了让新生儿早日康复,科室推崇“音乐疗法”,易景鸿和同事们会从家里带来音乐盒,消毒后带进病房,放给宝宝们听。目前,科室结合“暖心日记”案例推出了“幼优妈妈”服务岗,让护士转换角色,营造家庭化的氛围,有利于新生儿感知爱,早日康复。
2015年,新生儿科被宜昌市卫生计生委授予“宜昌市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中心”,承担着全市及周边地区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工作。有一次,市内某医院打来电话,有个刚出生的新生儿重度窒息,需要急救,时间就是生命。易景鸿和王晓东主任从接到电话至到达现场只用了5分钟,为患儿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机。配合医生进行一系列抢救措施后,患儿转危为安,家属万分感激,作揖致谢。
有时候,接到转运任务是半夜,易景鸿和同事们也是闻讯而动,为营救生命争分夺秒。熬夜的黑眼圈,催老的鱼尾纹,在不知不觉中爬上年轻的脸庞,但,在面对宝宝和家属时,她的微笑始终在嘴角。易景鸿常常自勉,也常常和同事互勉: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就想想一开始你是怎样的拼尽全力;当你想要逃避的时候,就回头看看当初那个坚定执着的你。
支撑着她无畏前行的,除了最初的梦想,还有病人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她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家属探视时间,一名年轻的妈妈带着她4岁的孩子专门上楼来看她,并告诉孩子:“你出生后,身体不好,是在这里住院,是这位阿姨照顾你的。”来来往往的新生宝宝很多,易景鸿并不记得每个人,但这位母亲的举动让她很受感动,激动之余更多了一种工作的成就感。每当面对家属的感激和称赞,她都会当成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在平日的生活中,易景鸿始终将“与人为善”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在生活中,也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科室王晓东主任评价她:“外表柔弱,但是内心很强大。”
三千个日夜扎根一线,芳华绽放“爱院如家”
8年时光,3000多个日夜,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易景鸿始终扎根一线,她也渐渐成为科室为数不多的“老资历”护士之一。而在业务上,她也担负起越来越重的职责,她是科室的PICC置管小组核心成员;科室总带教,负责带科室实习生、进修人员、新进人员熟悉业务,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培训;是科室的宣传科教员、质量管理员,协助护士长进行护士的管理工作。
护士长高柯常常忍不住夸赞易景鸿:“工作兢兢业业、特别踏实、执行力强,是一个可以放心把事情相托付的人。”
同事们也对易景鸿好评如潮。护士刘佳说:“易景鸿团队合作能力强,她对自身要求高、责任心强,护理病人观察细致。性格随和,同事之间关系好。”有一次,一名应该上夜班的同事家临时有急事,易景鸿得知后,主动要求帮她代班,面对同事的感激,易景鸿说:“没事,谁家没个难事。我反正在家呆着也无聊,正好来看看宝宝们。”易景鸿的善解人意似乎与生俱来,她总是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她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道:“团队走到一起不容易。队友之间,同事之间,有的强势,有的随和,没有天生合适做队友的人,只有需要理解和包容,需要相互支持,需要相互信任,需要相互成就。我们在生命中彼此撑伞!”
市妇幼保健医院副院长张春华表示,作为一名有着14年党龄的党员,易景鸿在工作中总是起着带头作用,她是一位专业技术非常过硬,有爱心、积极乐观的护士,提到“成长日记”,张春华给予了高度评价:“很用心,很有爱,是一剂用真情制作,融洽医患关系的润滑剂,正是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随处可见的一些小善举,搭建起了医患关系良好沟通的桥梁。”
对于组织和单位给予的荣誉,易景鸿觉得“受之有愧”,她认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日常之事,也是平常之事,是一名党员,一名护理人员应该做的。这份荣誉,她将深藏于心,并作为工作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易景鸿和她的同事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人间大善。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正因为有了他们,病患宝宝得以康复,一个家庭的幸福得以延续……